道教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古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宗教,和儒教、佛教并称“三教”。“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位于湖北十堰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这里承载了道教的发展历程,孕育了道教文化,是湖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武当山位于楚、秦、韩三国交界处,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当山”名之由来即与历史上抵挡外敌有关。道教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武当道教供奉玄武为主神,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解,形成了系统的武当道教文化体系,故有“武当派”之称。
明代帝王把武当山视为“皇室家庙”,并把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祭祀,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位尊五岳之上。如今,武当山以其宏伟的古建筑群、珍贵的道教文物、神奇的道教医药、独特的道教音乐及玄妙的武术、深奥的道教哲理成为世人心中的圣山。
武当道教史包括武当道教的历史渊源、玄武神崇敬的起源的演变,汉魏六朝时期的道教与武当山、唐宋时代的武当道教、元代武当道的发展、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清代至民国时期武当道教的兴衰、1949年以后的武当道教及武当山真武神信仰在全国各地的影响等。
武当道教理论包括老庄哲学与武当道教、道教神学、道教哲学、道教伦理学、道教科学及对武当道教经典及仪式的文化人类学分析等。
武当道教建筑文化包括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的来历及规模、古建筑群的宏观设计思想、宫观庵庙等建筑所反映的神仙思想的风水观念、现存宫观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主要建筑单元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文化学分析、宫观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关系、宫观建筑与宗教活动开展、历代人士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评价意见等。
武当道教像器文物: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武当山神仙造像、供器、法器、摩岩、碑铭、壁画、楹联、匾额等凝聚着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大都具有优秀的技术水准和优美的艺术特色。
武当道教仪式文化:道教法事活动是历代传承的规范化的仪式,无论是庆成醮典、节日斋仪,还是早晚坛功课、放施食等法事活动,无不伴随着程式化的动作、讽诵古老的经文、演奏优美的道乐等,其中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已被学术界关注并有了相当的成果。
武当武术文化:武当内家拳法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其理论基础包括道教哲学、内丹理论、心性修养、武德修养等;武当道士张三丰与太极拳的关系;内家拳的功法门派;气功流派等。
武当道教文学:道经中有关武当山的丹诗、青词、道士诗文作品的文化价值;历代有关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鉴赏分析等。
武当道教信仰民俗:宋代以来全国各地民众朝山进香习俗的发展、香会进香的组织、议程和禁忌、个体进香与许愿习俗的社会学研究、春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民俗节日等。
其它如仙山胜景、历代高道、道医仙药等,也皆有其文化内涵。
道教源于中国,道教是影响中国是最长时间的。
都知道佛教有三宝,分别是“佛宝”“法宝”“僧宝”。那么你们知道道教其实也有三宝,是哪三宝呢?本期的道教文化就带你了解道教的三宝。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学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依奉道之“道、经、师”三宝。
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是为出世工夫的人之三宝。
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
道教皈依三宝是指道宝、经宝、师宝。道教皈依三宝,心里就会对生老病死,人生的诸多痛苦去求得解决办法,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修炼自己,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
在道家最着名的《道德经》中曾有;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一向被道家修真者视为修心养性的不易法则。
另有人身三宝精、气、神之说也普遍存在于道家丹经典籍之中。
指道、经、师。《道教义枢》卷一:“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脉望》卷二:“教有道、经、师宝。道宝,太上三尊也;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师宝,十方得道众圣。”道教主张,“道”为三教之宗,万有之祖;“经”为度世津梁,“师”为人天眼目,故学道者当敬之,并以之作为皈依道法之三宝。
道教文化不仅在中国传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道教不仅存在于过去,在现代社会道教也是受到中国的推崇。而道教的文化也渐渐延伸成了现代的意义。那么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呢?本期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对此熟视无睹。(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第479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还有无价值意义道教文化是否为一种博物馆文化,仅仅陈列起来让人参观,就象我们观看文物展览一样作者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
我们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当中,它还在活动,还在努力表现自我。为什么它还活着,还受到一些人的欣赏因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人们感到还能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顽疾的妙方,它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与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不无启迪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发掘。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第二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一文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改造和沿伸来说,道教中的某些内容亦有其现代价值,且有与道家相通的地方。我以为,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它的影响力并没有后来的佛脚来得大,但是道教文化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四川的巴蜀地区的主要以成都文化为主,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据专家研究论证,包括四川成都在内的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化,在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起有重大作用。成都以其道教文化丰厚底蕴和分布众多的着名道教文化景观,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海内外专家和游人的目光,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道教思想重要源头之一。据着名学者蒙文通先生考证:《山海经》所说的“天下之中”、“神仙胜境”——昆仑,即指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四川西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昆仑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巴蜀文化。
而正是昆仑文化产生和蕴涵了道教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不死观念、肉体升天等;而西王母、黄帝、女娲以及风伯、雨师、雷祖和龙等众多道教尊奉的神灵、神物在《山海经》中均可溯源。
道教发源地。目前海内外学术界均以东汉中后期张陵(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作为道教创立的开端。经考证,张陵是沛国丰人,即今江苏丰县人,而其创教地点是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相传,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创立五斗米道。
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来发展成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故而今,又有“道源圣城”的美誉。
据专家分析,张陵创道于四川成都鹤鸣山,具有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原因和基础,一方面是当时四川地区今文经学的风气盛行和黄老道术的流行,同时也和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神仙方术和巫术的盛行有关。
早期道教两次政治实践所在地。早期道教,不仅主张自食其力,反对残酷剥削,劝人救穷周济等,留有丰富的政治思想言论,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他们凭借其前后两次所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用以全面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成效。
这两次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即由张鲁于东汉末年在汉中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和由李雄于西晋末年在成都地区所建立的政权。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候的汉中地区,乃是属于益州,故二者均在巴蜀的范围。
历代神仙人物传说众多。除《山海经》中各种有关传说之外,在记载四川古代历史的一些着作中,还有不少关于巴蜀开国君主的一些神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直接或间接地与早期天师道和李家道历史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有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于成都市青羊肆的传说,还有老子与张陵相会于成都玉局治的传说等。
我国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文化理推万物,对我国的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医药、天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自古就是道教洞天福地。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湖南文化之道教文化。
天师张道陵,于东汉中期“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东汉末至魏晋之交,先后又有张正礼、冶明期和陈兴明等名道在南岳栖止修真,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于东晋初入南岳,开坛布道。从东汉至晚清,在湖南境内从事修真、传道的著名高道,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南岳高道一百一十余人。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湖南道教宫观的兴建,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全盛时达数百所。目前,全省正式对外开放的著名宫观除南岳庙东八观以及黄庭、玄都、紫竹林、祖师殿、朱陵宫等宫观外,尚有长沙云麓宫、河图观、陶公庙,桃源九龙山、株州仙岳山、茶陵云阳仙、郴州苏仙观,永顺祖师殿等宫观50余座。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湖南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据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表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唐代道教鼎盛,湖南亦获得长足发展。
当时全国道教活动地址,逐步有三山五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而在三山五岳中,湖南占其一,即南岳衡山;三十六洞天中,湖南占其六;七十二福地中,湖南有其十三。明代,湖南道教多为武当道的继承和传播者,各地多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祖师殿”。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慈利五雷山、岳阳大云山、张家界朝天观等。近代时期,湖南道教在总的趋向衰落过程中,仍有所建树,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宫观,如:长沙河图观、斗姥阁,南岳祖师殿,及浏阳青阳山道院等。
湖南道教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历代高道辈出。仅清《南岳志》记载,从东汉至明清时代,在南岳隐居和授业的名羽高道就有109人,或结庐修道,或参访云游,或谈玄讲道,或立说著书。近代湖南道教人士还适应时代潮流,组织过一些道教社团和机构,如1912年成立的中国道教会湘支部。
特别有影响的是1939年在南岳成立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这是周**、叶**同志亲自动员支持并建议定名的抗日救亡组织,叶**应邀参加了成立会,并发表讲演,号召爱国宗教徒走出禅房道观,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等书中。
湖南地处华中,道教文化渊源流长。全国“36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6处: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醴陵瓷业源头——沩山古洞天;东堡沩山,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
虽是道家之说,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山灵水秀,有其独特魅力。沩山洞天,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冲口截流筑坝,建望仙桥水库。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相对于十大洞天,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
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唐代,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又名大通寺。清雍正七年(1729),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在当地招工,传授技艺,创办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业发源地。后逐渐向赤竹岭、老鸦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窑前等地扩展。
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明朝人)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1996年再建山门。樊公庙于1958年被拆毁。宁远九嶷山洞天、望城洞阳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
关键词: 湖北 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