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一个领头羊,也称作为创建者,例如道教文化中的敬明道,肯定也是有人去做领头羊去做创建者,然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将之发扬光大。但是你知道敬明道是谁创建的吗。那么小编就要出现来告诉你了。
净明道,为道教正一道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据道教传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教派之一。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天师许逊为祖师。江西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净明派历史上有三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一个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万振天师的扶教,一个是宋朝何真公广度弟子,还有就是元朝刘玉真祖师的振兴,而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之特点,但是其以忠孝济度为主的精神是不变的
仙家之最正者
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谓许逊“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隋代起,即有对其加以崇奉者。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靖康之变后,战乱频仍,“忠孝”更受推崇。净明道顺应时势,继承道家关于“道”的学说和“涤除玄览”的理论,吸收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家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说,主张融合儒道,认为“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才能合乎“中黄八极天心”,达于“无上清虚之境”。其道术侧重于守一修仙度人。元以后归入正一道。由于净明道强调忠孝,调和儒道,该派在元明时期的士大夫中颇有影响,被誉为仙家之“最正者。”
西山许宅立游帷祠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采,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何真公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刘玉创教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净明道法统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
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它的影响力并没有后来的佛脚来得大,但是道教文化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四川的巴蜀地区的主要以成都文化为主,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据专家研究论证,包括四川成都在内的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化,在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起有重大作用。成都以其道教文化丰厚底蕴和分布众多的着名道教文化景观,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海内外专家和游人的目光,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道教思想重要源头之一。据着名学者蒙文通先生考证:《山海经》所说的“天下之中”、“神仙胜境”——昆仑,即指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四川西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昆仑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巴蜀文化。
而正是昆仑文化产生和蕴涵了道教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不死观念、肉体升天等;而西王母、黄帝、女娲以及风伯、雨师、雷祖和龙等众多道教尊奉的神灵、神物在《山海经》中均可溯源。
道教发源地。目前海内外学术界均以东汉中后期张陵(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作为道教创立的开端。经考证,张陵是沛国丰人,即今江苏丰县人,而其创教地点是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相传,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创立五斗米道。
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来发展成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故而今,又有“道源圣城”的美誉。
据专家分析,张陵创道于四川成都鹤鸣山,具有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原因和基础,一方面是当时四川地区今文经学的风气盛行和黄老道术的流行,同时也和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神仙方术和巫术的盛行有关。
早期道教两次政治实践所在地。早期道教,不仅主张自食其力,反对残酷剥削,劝人救穷周济等,留有丰富的政治思想言论,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他们凭借其前后两次所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用以全面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成效。
这两次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即由张鲁于东汉末年在汉中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和由李雄于西晋末年在成都地区所建立的政权。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候的汉中地区,乃是属于益州,故二者均在巴蜀的范围。
历代神仙人物传说众多。除《山海经》中各种有关传说之外,在记载四川古代历史的一些着作中,还有不少关于巴蜀开国君主的一些神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直接或间接地与早期天师道和李家道历史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有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于成都市青羊肆的传说,还有老子与张陵相会于成都玉局治的传说等。
道教文化中有六御。这六御是: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长生大帝、天皇大帝、青华大帝、后土皇地祇。可能我们都对玉皇大帝的称谓比较熟悉,而对于其他的几个并不是很熟悉,接下来本文为你具体介绍道教的六御。
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为:
●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
●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
●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
●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昊天金阙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央玉皇大帝”,六御之首。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着,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六御“中的第二位神。
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大法》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紫微北极大帝”,“中天星主紫薇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六御之一。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后汉书》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东极妙严青华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东极妙严清华大帝”、“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同时也是六御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学理论名词“太一”演变而来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一者,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称为“太一”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说“太一”即“道”。在崇尚鬼神的古代,人们将“道”的别称“太一”尊为天神,并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南极太薇长生大帝,为元始天王九子。
南极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上古时候被称为(后土)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我国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文化理推万物,对我国的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医药、天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自古就是道教洞天福地。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湖南文化之道教文化。
天师张道陵,于东汉中期“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东汉末至魏晋之交,先后又有张正礼、冶明期和陈兴明等名道在南岳栖止修真,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于东晋初入南岳,开坛布道。从东汉至晚清,在湖南境内从事修真、传道的著名高道,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南岳高道一百一十余人。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湖南道教宫观的兴建,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全盛时达数百所。目前,全省正式对外开放的著名宫观除南岳庙东八观以及黄庭、玄都、紫竹林、祖师殿、朱陵宫等宫观外,尚有长沙云麓宫、河图观、陶公庙,桃源九龙山、株州仙岳山、茶陵云阳仙、郴州苏仙观,永顺祖师殿等宫观50余座。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湖南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据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表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唐代道教鼎盛,湖南亦获得长足发展。
当时全国道教活动地址,逐步有三山五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而在三山五岳中,湖南占其一,即南岳衡山;三十六洞天中,湖南占其六;七十二福地中,湖南有其十三。明代,湖南道教多为武当道的继承和传播者,各地多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祖师殿”。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慈利五雷山、岳阳大云山、张家界朝天观等。近代时期,湖南道教在总的趋向衰落过程中,仍有所建树,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宫观,如:长沙河图观、斗姥阁,南岳祖师殿,及浏阳青阳山道院等。
湖南道教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历代高道辈出。仅清《南岳志》记载,从东汉至明清时代,在南岳隐居和授业的名羽高道就有109人,或结庐修道,或参访云游,或谈玄讲道,或立说著书。近代湖南道教人士还适应时代潮流,组织过一些道教社团和机构,如1912年成立的中国道教会湘支部。
特别有影响的是1939年在南岳成立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这是周**、叶**同志亲自动员支持并建议定名的抗日救亡组织,叶**应邀参加了成立会,并发表讲演,号召爱国宗教徒走出禅房道观,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等书中。
湖南地处华中,道教文化渊源流长。全国“36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6处: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醴陵瓷业源头——沩山古洞天;东堡沩山,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
虽是道家之说,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山灵水秀,有其独特魅力。沩山洞天,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冲口截流筑坝,建望仙桥水库。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相对于十大洞天,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
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唐代,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又名大通寺。清雍正七年(1729),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在当地招工,传授技艺,创办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业发源地。后逐渐向赤竹岭、老鸦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窑前等地扩展。
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明朝人)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1996年再建山门。樊公庙于1958年被拆毁。宁远九嶷山洞天、望城洞阳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
道教是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我国崇拜鬼神之说的的理论依据。主旨在于追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江西因其名山好水众多成为了公认的道教源流之地。是江西文化精神的特殊表现形式。
江西道教的源流之地,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道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产品,虽然由来已久,与信奉黄、老学说的道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正式成为一门宗教却是在东汉时期。江西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丹传道始,创建天师道,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除孔子世家外,无与伦比。它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道教,又是影响最大的宗教组织。其教义盛传东南亚,远播欧美。现尚保存完好的“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所,规模宏伟,建筑瑰丽,号称“南国第一家”。此外,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上饶三清山、萍乡武功山、南城麻姑山等都是着名的道教胜地。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南张之称。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黄老道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于南昌西山修道炼丹。西山,古称洪崖山,因伶伦或曰洪崖先生而得名。西山还被称过逍遥山、散原山、南昌山等。
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有一个“生而神灵”名叫匡俗(续)人,曾隐居在九江庐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被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还传说流传很广、影想很大的麻姑女寿仙就诞生在山姿奇秀、风景美丽的南城县麻姑山。早在汉昭帝时,就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修道。
据道书说,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继承祖业,开创天师道龙虎宗。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成长壮大起来,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即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前两山都在江西;到元时进一步被封为“正一教主”和主领江南道教。明初,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
江西道教对道教思想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如天师道对道教“道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师道早期对“道论”的神学化;二是天师道变革时期对“道论的”玄学化;三是天师道兴盛时期对“道论”的演化,即把外在于人的“道”变为直指人内心的“道”。
又如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是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恕是对行持的要求。江西道教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在炼丹方面,着名的有张陵、葛玄、葛洪、张宇初等;在符、箓、斋、醮方面,有与科学暗合的地方,故有所谓的“灵验”。
在养生方面,内炼理论和内炼实践都很丰富。如天师道早期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阐述了“守一”等炼养之道,主张以合炼精气神三者为一、宝精惜气啬神为养寿之要,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奉为道教养生学之要旨。张陵的“九鼎丹法”就是内炼的一种。而神霄派就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江西道教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很多价值很高的创作。如道教宫观宏伟华丽的建筑艺术;大量至今仍闪烁其光辉的诗、文、碑刻、记传等;特别是为了祈禳奏章而发明了“青词”或曰“绿章”的一种文体而流传于世;还有在道场从事斋醮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仪式,比如有音乐、有歌唱、有舞蹈等等,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
关键词: 道教文化 详解 明道 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