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 临洮县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远在新石器晚期,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中华”一词,源远流长,寓意颇深。追溯起来,它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寓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美好心愿。
古代一炷香的时间一般约为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不过实际上一炷香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和香的长短、环境以及风力等因素都有关联,所以难免会有一定的误差,不过古代的香都是手工制作的,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大致时间还是准确的。
一炷香是多长时间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频繁听到一炷香这个词语,它是我国古时候用来计时的单位,从字面上来看的话,一炷香就是烧完一炷香所花费的时间,但是由于香的长短、环境、风力等等因素,一炷香所表示的时间并不相同。
但是一般一炷香烧完的时间约为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古时候没有钟表,大多时候都是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之外,还可以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且根据香的平均长度也有划分,有一小时一炷香、三十分钟一炷香、一刻钟一炷香等等。
“一炷香”这个概念起源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作为计时方法,而当时的香都是手工制作的,有一定的标准,一炷香就是半个时辰,晚上的更夫也会用香来确定打更的时间,又被称为“更香”。
在古代月信的意思是月经。按月而至,如潮有信,故称。
关于月信:
1、月信出自《经》《南柯记·偶见》,指每月来信的意思,《甄嬛传》中也曾讲到月信乃沈贵人怀孕之时;
2、陈良甫曰,《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
3、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
4、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5、女子阴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气降,故曰天癸;
6、常以三旬一见,以像月盈则亏,不失其期,故名曰月信。
关键词: 现在 临洮县 古代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