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2、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3、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约法三章》,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安民告示”,这是汉代最早的立法。文章简明扼要,只用了99个字就全面、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政策,其中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仅仅10个字,就已树立起了新政权威严天下、取信于民的形象,“约法三章”为后人所借鉴和应用。
原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4、汉太祖高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是汉代文化的伟大先驱之一,是汉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战略家、指挥家,为中国的发展和汉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上来源于汉代《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虽然只有十个字、三条法规。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所有统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时候颁布的所有法律中最好的法律。
5、其约法三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首先体恤民众,顺应民意,废除了秦朝原有的残酷刑罚制度,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规;其次给予百姓权利,限制犯罪分子和英雄豪杰起义。刘邦约法第一条是杀人者偿命,其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采取杀人连坐制度,刑罚也极其残忍。
约法三章的典故出自刘邦。
刘邦:汉太祖高皇帝,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刘邦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关键词: 约法三章 故事